苏轼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苏轼苏东坡 -绘画艺术特点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从苏轼现存的几幅作品,诸如《枯木竹石图》《古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及后世关于苏轼画作的评议来看,苏轼的绘画作品在题材上尽管广有涉及,但他最为喜爱的,不过松、木、竹、石而已。苏轼常以松木竹石入画,初看之下似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松木竹石从造型难度来说,远低于山水花鸟,二是这些绘画题材能充分显示书法笔意,展示苏轼深厚的书法功底。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不过,这两方面的原因,实际上仅仅是表层的。苏轼在绘画造型上何以要避难就易,他何以要以书入画,这显然都值得深究。

 

应该看到,苏轼绘画造型方面的避难就易,并非是由于苏轼造型能力低,无力描摹形体结构复杂的对象。据载,苏轼也擅画人物、佛像。他画的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具备,显示了较高的写实能力。所以,对于造型难度较高的物象,苏轼非不能也,乃不为也。苏轼选取松木竹石入画,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他尚简、尚写及审丑的文人画美学趣味。

 

苏轼画面形象的简化处理所获得的这种美学效果,若再深究一层,不外是画面形象简率的处理所带来的“陌生化”效应,这就是阿恩海姆所说的“一切原来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都具有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外表”,而“以一种扣人心弦的新奇性和具有启发作用的方式,重新解释了那些古老的真理”。对苏轼画面的形象“陌生化”特征的分析,无疑会深化我们对苏轼尚简趣味的认识。

 

苏轼苏东坡 -书画艺术成就

 



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

 


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苏东坡)的作品
同时期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