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集为高清大图,点击图下小字查看原始大图
这幅带装饰性红色和绿色碎点的自画像与亚历山大·里德的肖像如出一辙,在这些画里,梵高并不想将自己与中产阶级社会的特定世界及美术生意的现实隔绝开来。他的自画像都适应那样的世态。
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潦倒、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梵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
在这幅自画像中,蓝绿两色的背景衬托出肖像中心的红胡子和微眯的眼睛。不过到创作这幅自画像的时候,已不再是由眉毛、眼睛、胡子来表现相貌的生动性,在这里生动性是通过画面上彩色纸屑似的小点或者说是细小的波纹来表现的。眼睛和眉毛变成了中心,画笔从这个"中心点"出发,流畅地向四周挥酒,桔红色的胡须像是由头部向外冒出的火焰。画家使用这种画法时是小心谨慎的笔触"粗糙"或者说"鲁莽"给肖像平添了生气,并且使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了时代特征,同时却没有破坏画像的完整性。
所属分类 | 梵高自画像 | 图片格式 | jpg |
---|---|---|---|
原图宽度 | 1024px | 原图高度 | 1273px |
梵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1887年,通过弟弟提奥的介绍,凡高在巴黎见到毕沙罗,修拉、和高更。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画风。更加强调用色彩突出主题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画中,总是一片色彩和笔触的狂欢,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的生命力。这副《自画像》就是如此。凡高一生画过无数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属较前期作品。
在梵高的自画像作品中,服饰部分总是画得十分仔细,这也暗示了梵高是个喜欢穿戴得漂亮潇洒的人。他并不是漂漂亮亮的浪荡子或"现代生活中的画家",而是把自己装束成了中产阶级的绅士,或许这是模仿了德拉克洛瓦的"自画像"。德拉克洛瓦也是梵高最推崇的一个榜样,他的自画像梵高在卢浮宫里是可以看到的。
[!--empirenews.page--]梵高作品赏析《黑色毡帽自画像》[/!--empirenews.page--]
《黑色毡帽自画像》完成于1886年初,是他忧郁系列的一部分。
对一个到巴黎来闯世界的无名荷兰画家来说, 伦勃朗是他羡慕的榜样。这们17世纪的画家在19世纪备受崇敬, 他的肖像画被认为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梵高最早的几幅自画像中的这一幅画面是深黄褐色, 最光亮部分在脸上, 这幅作品不管是自我欣赏之作也好, 还是向他的荷兰同胞伦勃朗表示敬意而作也罢, 似乎有一点可以肯定, 即参照了那位17世纪大画家的风格。在这幅自画像里, 梵高穿着短上衣, 系着围巾, 帽子稍向后仰, 就刚刚抵达巴黎。除了在风格上对伦勃朗的效仿之外, 梵高对伦勃朗的敬意还表现在另外点上。伦勃朗的许多自画像可以被看作是对各种身份的塑造和各种职业角色的想像。他将自己描绘成普通市民、绅士、花花公子、哲学家、预言家以及圣人。似乎受伦勃朗借助服饰改变形象的影响, 梵高也在自画像里利用各种服饰装扮成许多角色;总之他的自画像或煞有介事或较为随便地多次变换装束和姿态。跟伦勃朗一样, 他在自画像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身份:中产阶级绅士、农民、画匠、伤员、外国和尚等等。梵高将这些自画像的风格分别界定为自然主义风格、印象主义风格、点画风格、象征主义风格——当然最主要的是将其界定为现代派风格。考虑到他对自己本人形象的界定, 这样倒也顺理成章。
所属分类 | 梵高自画像 | 图片格式 | jpg |
---|---|---|---|
原图宽度 | 1024px | 原图高度 | 1329px |
梵高的自画像若以时间来分,大致如下所列:
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幅
巴黎时期:1886年7幅
1887年春1幅;夏16幅;秋5幅
阿尔时期:1888年夏2幅;秋(9月)3幅;冬(11月~12月)1幅
圣雷米时期:1889年秋(9月)3幅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视线形成一个内省的心理历程,这些视线与美丑无关,他所挖掘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平衡心中的感受。
[!--empirenews.page--]《自画像》_梵高高清画作[/!--empirenews.page--]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所属分类 | 梵高自画像 | 图片格式 | jpg |
---|---|---|---|
原图宽度 | 980px | 原图高度 | 1222px |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这也是自称表现派的艺术家们共有的特性。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推荐阅读